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影評:《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是以學生閱讀老師的日記﹐來緬懷從前共渡的短暫歲月。

電影並沒有標明故事的年份或時代﹐那個國家還沒大肆發展﹐人人都在討生活的年代。

故事的主人翁馬修是個失意的音樂家﹐他來到一間類似男童院的寄宿學校﹐擔任監督一職。就像一般的師生片那樣﹐班上的學生都很壞﹐愛搞破壞。經過馬修老師的循循善誘﹐他們終於有所改變。

馬修老師到底用了什麼魔法是學生制服於他呢﹖答案是音樂﹗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似乎只有音樂和體育才能夠使人﹑使國家進步起來。

馬修老師竟然讓他班上的學生﹐一個個幻變成合唱團成員。他用自己譜的曲﹐一步步慢慢改變這些年齡參差不齊的學生﹐使他們找到一絲曙光﹐瞭解到原來自己還有尚未被開發的潛在能力。

看《放牛班的春天》是非常愉快的﹐因為電影充滿許多笑料﹐而且還帶有少許的勵志意味在其中。雖然它的劇情老土(就是看這一幕﹐就猜到下一幕)﹐但是導演卻成功的讓人有追看下去的衝動﹐而且讓人看得眉飛色舞﹗

雖說這是春風化雨片﹐但電影並沒有把馬修老師捧為英雄。馬修老師只是個小人物﹐他不是萬能﹐他也有自己失意﹑難過的部份。很難忘他知道Violette有男朋友那一幕﹐他目送著Violette離開。鄰座的人﹐把原本是Violette坐的椅子拿去﹐他對著桌上的2只酒杯...有一種「只留下空蕩的我」的無奈。

超喜歡摩漢的歌聲﹐聽他Solo時﹐異常感動。他就像個天使﹐俊美的輪廓﹐純淨動人的歌聲﹐洗滌我們的心靈。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音樂無國界的﹐我們都為他的歌聲而感動。透過文字的翻譯﹐一同感受歌詞表達的訊息。

據知﹐這是導演的首部電影﹐可是劇情的流暢及銜接性﹐都有出色的表現。還有﹐在燈光師和攝影師的打造下﹐令電影有一種泛黃年代記憶的呈獻﹐贊﹗

上網找電影劇照﹐才發現它的中文譯名是《放牛班的春天》﹐那是電影雜誌和影評力薦的外語片﹐果真百聞不如一見﹗不知道法文的《放牛班的春天》是什麼意思﹐應該和英文譯名一樣吧﹗很喜歡中文譯名﹐它貼切地形容電影。他們那班學生﹐就像是放牛班的學生﹐教師們都認為無法把他們教好。可是﹐馬修老師的出現﹐讓他們等到了春天。

總覺得戲劇有一種魔力﹐它可以實現人在現實中的夢想和憧憬。我們愛這部電影﹐很多的因素是因為馬修老師。我們都曾經期盼可以遇見一位好老師﹐一位不以功課﹑品行為標準的老師。

最後﹐老師組成的合唱團成功了﹐可是老師最後卻得走。學生們在自私的校長下令﹐不准向老師告別。老師離開學校時﹐教室傳來歌聲﹐以及一張張的紙飛機一躍而下﹐他們用聲音和文字向他告別。一隻隻的手掌冒出窗外搖動﹐老師帶著滿滿的感動離開。

往後的日子﹐他繼續教育孩童﹐默默地把他的無私奉獻出去。他的無私﹐造就摩漢成了日後著名的音樂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