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巴托克的第三鋼琴協奏曲(1)
[打印本頁]
作者:
lesliwwe2148
時間:
2012-11-25 21:46
標題:
巴托克的第三鋼琴協奏曲(1)
1945年9月26日,巴托克在遠離故土的異鄉離開了人間,結束了他上下求索,不斷探尋藝術新徑的一生。臨終的時候,他最後一部作品還有十七小節沒有完成(後來由他的學生提伯爾?謝爾利完成)。這部作品,就是獻給他的愛妻迪塔?帕斯托莉的《第三鋼琴協奏曲》。
巴托克的創作生涯是從鋼琴音樂開始,又是在鋼琴音樂上結束的。作為一個作曲家兼鋼琴家,鋼琴音樂在他的創作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在他漫長而複雜的探索過程中,他每有新的感受,或要創造新的境界,或要尋求新的技術,都首先表現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上,然後再擴展到其他領域。可以說,在攀向藝術峰顛的道路上,鋼琴音樂給他在每一級階梯上印下了第一步腳印。
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音樂在巴托克的鋼琴作品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巴托克在一生中寫過六部:早期有《狂想曲》和《諧謔曲》(均作於1904年);中期則有《第一鋼琴協奏曲》(1926年作)和《第二鋼琴協奏曲》(1930年至1931年作);後期有《兩架鋼琴和樂隊的協奏曲》(1943年根據舊作《兩架鋼琴和打擊樂的奏鳴曲》改編)和這部《第三鋼琴協奏曲》。
《第三鋼琴協奏曲》是他最後的作品。在這之前他創作的《樂隊協奏曲》《中提琴奏鳴曲》和《中提琴協奏曲》(草稿)同這部協奏曲迥然相異。他一反奇崛險怪的筆調,而以澄徹疏落的氣質,表現出一種莫紮特式的平易率真的風格。他登上了又一級階梯。然而,在這一級階梯上他只留下了這第一步腳印就離去了。正像他臨終前對醫生說的:“遺憾的是,我不得不帶著許多沒有說出的東西而死去。”對於這樣一個不知滿足的藝術家來說,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一)
按照獨奏型協奏曲的傳統形式,這部鋼琴協奏曲由快___慢___快三個樂章組成。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不間斷地連續演奏。
第一樂章是小快板(Allegretto)。奏鳴曲快板曲式。
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的顫動的背景上,鋼琴以相距兩個八度的純淨透明的音色奏出了“多依那”(羅馬尼亞的一種民間音樂)風格的優美旋律。
這段音樂是很迷人的。它像是從微風吹拂的草原上傳來的牧笛聲,這牧笛是無憂無慮的,它的旋律清新質樸並帶著牧笛所特有的裝飾音。
這一段旋津是由以E為主音的多種自然調式的交替構成的。我們可以看到中心的調式是E混合利底亞調式(以D為標誌),同時交替著e小調(以G為標誌)和E利底亞調式(以#A為標誌)。這些由於調式交替而引起的變化音給這優美的旋律增添了許多光彩。
主題的最初陳述之後,是一連串五個音一拍的同樣充滿了調式交替變音的音階式的裝飾。然後,在鋼琴顫音的伴奏下,主題由樂隊在G大調上變奏再次出現,這時主題減少了細碎的裝飾,旋律變得威武雄壯,帶有號角性。它仍然由混合利底亞調式交替著同主音利底亞調式、同主音小調的特徵音構成。它的後半部分進行了一系列的轉調,而使原來的主題在這裏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擴展,並以此形成主部和副部間的過渡。
副部由兩個主題構成。副部第一主題比較短,它建立在主部的同主音小調e小調上。
副部的第二主題性格是幽默的,它是從G大調(副部第一主題e小調的關係大調)開始的。這個主題經過頻率很快的系列轉調最後回到G大調,在鋼琴和單簧管交替演奏的b——g的下行三度音型中結束了呈示部。
呈示部的末尾,b,g兩個音的長音上,出現了主部主題的開始音調變型。組成這個音調的各音和b,g兩個音構成降A大調升高五音的屬七和絃,準備著展開部的到來。
展開部從A混合利底亞調式開始,第一部分是主部在降A大調上的變奏——在李斯特式響亮的鋼琴琶音的背景上,木管樂器在兩個八度上齊奏經過變奏的主題旋律。
接著,又由鋼琴在降B大調上奏出主部主題的變奏。這一次變奏的後半部分有較長的擴展,擴展是從C混合利底亞調式主音七和絃(相當於降B利底亞調式ll級七和絃)上的和絃音組成的短小音調開始的。這個音調來自呈示部中主部主題第一次變奏的後半部分。
這個音調經過一連串的大二度模進(整個展開部的調的關係始終是上行大二度的關係)到達#G大調。在小提琴顫音的背景上,鋼琴部分回到E大調再現主部主題。
再現部的主部主題中加入了一個有趣的第二聲部。它與旋律聲部的音程關係包括了八度之內除小二度和小七度外的各種音程。開始的e、b—#f、a來自樂曲開頭小提部和中提琴演奏的二聲部伴奏音型。
呈示部中主部的第一次變奏在G大調上,在再現部中變為C大調。e小調——G大調的副部,在再現部中變為a小調——E大調。結尾仍由鋼琴和樂隊對奏的大三度下行音型組成,只是由於調性的改變,而把b——g的進行改為#g——e的進行。最後長笛奏出主部主題第二個樂節,鋼琴以pp的力度做出簡短的呼應而結束第一樂章。
這個樂章是整部協奏曲中民間音樂特色最鮮明的一個樂章。旋律富有民間樂器演奏中的那種獨特的即興性和裝飾性。調式豐富多變而不失民間音樂的特色。
這個樂章在結構上也是富於特色的,從總體結構和調性佈局上看,它是傳統的奏鳴曲快板曲式,但是,由於1,呈示部中主部主題的發展是以變奏形式進行的,再現部中亦然;2,呈示部和再現部不僅篇幅短小,而且副部的兩個主題都是由簡單的音型反復模進組成,調性多變,和聲不穩定,有著中間型陳述的特徵,因此,這個副部具有連接過渡的性質;3,最主要的是,展開部是由主部主題的兩次完整的變奏組成,因此,第一樂章像是一個主題在不同調性上變奏的變奏曲。
主部主題共經過了五次完整的變奏,各次變奏的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次變奏:G大調。經過變奏的旋律由小提琴和長笛在高音區演奏,樂隊織體是模仿型的複調,以鋼琴部分高音區的顫音為背景。
第二變奏:降A大調。氣息寬廣連貫的變奏旋律由全部木管樂器在中音區相距八度齊奏,鋼琴部分是音域寬廣的雙聲部快速分解和絃琶音。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持續著主音降A。
第三變奏:降B大新。鋼琴在三個八度上演奏變奏的主題旋律,左手低聲部還加有主三和絃分解的伴奏。後半部分加入小提琴的的模仿樂句和低音絃樂器的主音持續音。
第四變奏:E大調。旋律回復了主部原型。但增加了第二聲部,由鋼琴演奏這雙聲部的主題變奏,並加入八度重疊。小提琴演奏顫音相合。
第五變奏:C大調。變奏的旋律由小提琴在中高音區演奏,鋼琴以不斷反復的和絃伴奏。
這裏,主題沒有一次按照原來的面目一成不變地再現,這是巴托克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一樂章的和聲語言簡潔,調性調式清晰。和絃的結構以三和絃為主。調式的交替不很複雜,它們在和聲上的反映也是非常明確的。主部主題及其各次變奏,和聲語言異乎尋常地穩定,它和其他部分的不穩定的和聲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推進音樂的展開。
整個樂章的調性佈局也是建立在古典原則基礎上的。
歡迎光臨 100度沸點♪動感地帶 (http://chihhao.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