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了《白銀帝國》。
說實話,沒有感受到我所期待的心靈的震撼與洗禮,只覺得一個字「淺」。除了在開篇康三爺那句「天地真大,人真小,人當如何自處」,再有就是康老爺對自家兩個掌櫃的人格分析以及後來邱掌櫃的反叛,還能給人留下點「念想」外,其他的好像也沒什麼可圈可點之處了。
商業影片為了吸引眼球總是少不了激情戲。 康氏父子與杜筠清(郝蕾飾演)之間的情感糾葛(或稱「亂倫」)以及那個闖下滔天大禍的妓女玉鳳和孫掌櫃的孽情,都只能讓人想起一句話「男人改變世界,而女人改變男人」。
康老爺向兒子傳授用人之道時,對自家的兩個掌櫃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到底是用做事「滴水不漏」、「難以駕馭」、「功高蓋主」的「聖人」戴掌櫃;還是用曾經犯過錯誤,後又被重新啟用,「死而後生」、對主子「感恩戴德」的邱掌櫃?本片得出的結論是:用有污點的人,要承擔的風險更大。
我一直覺得用張鐵林來詮釋「晉商」的形象有些不太合適。張的表演一向以「誇張」見長,情緒的表達總是過於直接,是所謂「性情中人」。遺憾的是,沒有拜讀過成一先生的原著《白銀谷》,不知道原著中康老爺究竟是怎樣的性格。片中「屯鹽惜售」的場景中,有段康老爺和管家的對話,我認為和其身份不太相符。最後,康老爺的「不辭而別」又「不知所終」,這一讓人費解的行為倒是把「性情」二字貫徹始終了。
杜筠清和康三爺最後分別時,那本應表情極為複雜的「回眸一笑」,還是顯示出郝蕾表演功力的青澀與淺薄。我認為這一笑應該包含的感情有:無奈、疼惜、釋然以及期待。可惜,從郝蕾的臉上沒能看到。
拋去感情戲的部分,描寫晉商題材的作品,我們總是能想到的三個關鍵詞:金錢、人性、商道。
影片最後,康三爺拿出自家窖銀替官府還債的「義舉」和話劇《立秋》的情節倒有幾分相似。
《立秋》中豐德票號的祖訓「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以及晉商的經營理念「勤奮、敬業、謹慎、誠信」,這些「晉商文化」的思想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當代人繼續傳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