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景深

我們來討論景深和裁切係數之間的關係。一般說來,焦距的改變會引起景深的變化。由於剛才已經說明,數碼單反的「焦距倍率」並不能真正改變鏡頭的焦距,那麼我們能否說,感應器的大小不會對景深造成任何影響呢?

  景深的計算公式相當複雜。這裡就不詳細推算了。主要由以下三個公式組成:

1. 在超焦距範圍內



2. 可接受的清晰度的近焦距(即景深近點)



3. 可接受的清晰度的遠焦距(即景深遠點)



    其中,名詞解釋 H 超焦距 F 鏡頭焦距 s 焦點距離 Dn 可接受的清晰度的近距離 Df 可接受的清晰度的遠距離 N f檔數(光圈) c 模糊圈

  以上公式來源於Greenleaf, Allen R.等人所著的Photographic Optics。



    公式相當複雜,即使包括非常專業的攝影師在內,都不會有多少人去認真推算。但是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在公式的眾多項中,有一個「模糊圈(Circle of Confusion,簡稱CoC)」的參數。雖然聽起來像初學攝影者的失誤,但是在這裡,它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解釋一下「模糊圈」的概念。想像在遠處有一個點光源,燈泡也好,聚光燈也好,甚至夜晚的一顆星星也好,這個點光源的形狀可忽略不計。面向這個點光源按下快門,在照片上會留下一個亮點。如果鏡頭的焦點恰好落在點光源上,在膠片/感應元件上就會形成一個亮點。而如果鏡頭的焦點偏離了這個點光源,且相差足夠距離的話,照片上就會留下一個模糊的斑點。當焦點和點光源的距離相差到一定程度時,觀看者無法準確分辨這個斑點到底來源於一個「點」還是一個「圓」。此時,這個斑點的直徑就是所謂的「模糊圈」。




    「模糊圈」的原意,也有從觀看者的角度來說,對照片上的物體究竟是「點」還是「圓」感到模糊的意義

  模糊圈的意義,並不僅僅限於點光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你所拍攝的一切。顯然,如果鏡頭的焦點偏離被攝物體,成像就非常模糊,如果焦點剛好落在被攝物體上、或離被攝物體比較近,圖像就非常銳利。

  從另一個方面說,模糊圈的大小也與最終照片的尺寸,以及觀看者與照片的距離相關。最終照片放得越大,模糊圈越小,或者說觀看者離照片越近,模糊圈越小。

  模糊圈到底有多大呢?一般認為,35毫米標準膠片的模糊圈為0.03毫米,也有人認為是更精確的0.025毫米。但是對於數碼相機來說,由於絕大多數數碼相機的成像元件(CCD或CMOS)的尺寸小於35毫米底片。因此,如果將數碼成像和膠片成像放大到同樣大小進行比對,數碼的放大倍率將大於膠片的放大倍率。因此,數碼相機的模糊圈應小於膠片相機。

  例如,我們已知35毫米底片的模糊圈為0.03毫米。而尼康D2x的裁切係數為1.5,因此,D2x的模糊圈大小為0.03÷1.5=0.02毫米。其它相機可以依此類推。

  模糊圈越小,對焦就要越精確。因此,如果我們以相同的距離,相同的光圈,拍攝同一個物體的話,數碼的景深將稍小於膠片。

  但是這裡又會出現一個問題:由於焦距轉換係數的影響,同樣一個鏡頭,在數碼單反上的焦距大於膠片單反。因此拍攝相同的場景時,膠片單反使用的鏡頭實際焦距應大於數碼單反,或者乾脆讓數碼單反往後退一定距離。考慮到長焦的影響,數碼相機的景深會有所增加,增加效果大於由於模糊圈減小造成的景深減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