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由張藝謀執導,台前幕後粒粒皆星,全是中港電影圈的精英。從電影的陣容和氣度來看,製作人的野心實在不少。除了務求盡纜中港兩地的觀眾外,更希望能繼《臥虎藏龍》後再次打開外國市場,取悅外地觀眾的心。
張藝謀以戰國末年的秦國為故事背景,虛構出一個關於刺秦的奇幻武俠故事,無名(李連傑)在三個刺客和秦王政之間周旋角力,引發出一場又一場的激鬥。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直接,如果以最平實的直線敘事手法拍攝的話,應該能在三十分鐘內完成。不過明顯地,張大導並不甘於平淡,他模仿日本片《羅生門》的敘事方式,透過秦王和無名的口,把同一段故事反覆敘述,以增加電影的深度和故事性,但感覺並不太成功。事實上,電影的致命傷,亦正在於劇情,這將在下文續談。
首次拍攝武俠片的張藝謀,非常著重電影的視覺效果。片中多場武打戲都拍出逼人氣勢,尤其張曼玉和李連傑擋箭一場,令人看得目瞪口呆,無話可說。張曼玉和章子怡在樹林決鬥,以及梁朝偉在皇宮激戰等場面都別樹一格,拍出近代武俠片少見的瀟灑浪漫。李連傑和甄子丹對打一場非常扎實,但和全片風格不乎,欠缺奇幻特色。除了武打場面外,經過刻意調度的色彩處理和音響效果也是一絕。每個畫面的用色都對比強烈,目不暇給。不過可惜背景音樂和部分武打場面的特別效果卻令人想起《臥虎藏龍》。不知道是有心或無意,看來張藝謀太過刻意要求電影的表現和《臥》片看齊,以致出來的效果有《臥》片的影子。張氏出身攝影,以往作品在視覺上個人風格濃烈,今次的製作最嚴謹,但是論個人特色反而不及他的舊作,這點實在是電影的一個遺憾。
張氏以往的電影都帶有特別的主題,故事內容富深度,讓觀眾參與思考。今次講的是「天下」觀念,刺客以大局為重放棄刺秦,秦王也以大局為重不留活口。編導只表揚秦王的偉大(片尾的字幕只談其貢獻而忽略其過失),似是一廂情願的盲目擁護,而且有心掩飾事實,只褒不彈,更加難以說服觀眾認同。現代觀眾比起以往更醒目,一味的愚民手段並不可行。當然,如果電影的主力市場是海外,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外國觀眾對中國歷史所知有限,不知道秦始皇是何等人物的大有人在,以這個故事說服他們相信「天下」觀念不難,但對於中港兩地的觀眾而言,要把秦始皇這個功大過亦大、令人又愛又恨的歷史人物當做救世主,實在肉麻不堪,不免令人難以接受。再者,如果此片是由普通的大陸導演執導,觀眾可能不會這麼挑惕,但偏偏導演是張藝謀,我們的要求就自然相應提高,對於他在此片的一舉一動,尤其要說的話,都變得特別敏感。張藝謀說此片旨在提倡和平,看來是所托非人(秦王)了。相反,如果張藝謀只說秦王是英雄,應當較易為人接受。英雄一詞並不和正義掛勾,單以秦王的氣度和魅力來看,說他是英雄並不為過。
無可否應,《英雄》是一出優秀的作品,在藝術上的表現無與倫比。惟故事上的瑕疵卻大大削弱電影的整體成績,令到電影無法提升到經典名作這個層面。所以,此片不能贏得奧斯卡是意料中事。如果筆者猜測正確的話,相信電影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獲最佳電影的機會也不會太高。然而如此,作為2002年華語電影的話題作,《英雄》的誕生始終具有一定的意義和代表性,絕對值得一看。 |